Lianhe Zaobao (15 August 2023
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全人照护,有赖于全体医护人员对于这 一理念的认识和认同,各专业之间优势互补,更需要公众对全人照护的理解和支持,与医护团队保持互相尊重且积极良好的沟通。
说起看病就医,你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简单的开药治疗,甚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画面?如今,医疗团队除了医生, 还包括护士、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药剂师、营养师、社工等。这一整个医疗团队会全面了 解你与家属的身体健康、生活方 式、家庭情况等各类信息,并据此确定治疗方案。这个多专科协作与根据病人整体情况制 定诊疗方案的过程,在现代医学中称作“全人照护”(holistic care)。
事实上,全人照护早已不是什么新奇概念。近半世纪以来, 全人照护在西方发达国家涉及医疗照护的专业服务体系中被广泛强调与应用。本地卫生部和新加坡保健促进局也采取相似的方针,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Holistic 这个词最早源于希腊文的“Holo”,取完整、 整体、全部之意(whole), 同时也表示“安好健康”(wellness)。在医疗体系的语境下, 它指的是全面完整地治愈一个人。因此, 全人健康应包括身体生理、社交心理和信念心灵的健康—— “身”“心”“社”“灵”有各自的运作和所属功能。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健康定义在“没有疾病”的基础上拓展,当中的两个焦点是:①认知个人身体、心理、社交、心灵以及经济最大的潜能;②成就个人在家庭、社群、工作以及其他社会场所被期望的角色。
病患和家属的矛盾
可见疾病对一个人的影响绝不仅仅停留在症状本身,而是多方面的,彼此又互相影响。以一个人感染冠状病毒为例,发烧、 咳嗽等症状会导致种种不适,而患者关注的包括如何缓解症状及病毒检测何时转阴痊愈;心理上难免因疾病而引发恐慌、焦虑、 悲观等情绪;社会层面则是因隔离而感到孤独、疏离及生活上的不便;甚至对自己罹患疾病的困惑与不解。只有各层面的影响都 得到整体疗愈,才称得上全面的健康。
在笔者所处的重症加护病房(ICU),每天都有病人因突如其来的事故而躺在医院病床上, 萦绕在他们脑海中的担忧远远不 只是自身的身体情况。患者常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用,或就算自己支付得起医药费,却得牺牲家人的生活素质为代价。不仅如此, 病患家属也有他们的担忧。家属或许因为与病患之间的过往经历不同,亲疏有别,又或是源于不同的生活理念或宗教信仰,对于 患者的病情有不同的情绪和表达方式,对医疗方案有时候也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这些差异若得不到及时且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会造成病患和家属之间的巨大矛盾,最终会影响患者全方面的健康。
此时,如果有人能主动聆听并了解病患和家属的担忧和困难,并为他们提供相关信息和相应帮助,病患和家属的身心社灵等方面的健康都能提升。在医院里,担任这类穿针引线角色的是医疗社工。他们也与医疗团队中的其他医护人员保持积极和良好的沟通,毕竟全人照护并不只是简单的多学科护理(multidisciplinary care),也不只是各学科之间技能重叠的跨专业护理(transdisciplinary care)模式,更不局限于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治疗。
以“人”为本多维度评估
隶属国立健保集团的陈笃生医院全体全力率先推行“全人照护”的理念,医疗团队不仅从医疗角度出发,更以“人”为本,
对身心社灵等各方面做多维度评估,以求更全面准确的诊断。实施过程中,各部门会结合现实资源的情况和资源分配的公平原则,多管齐下达到更完整可行且安全的治疗与干预方案。
每次诊断时,医疗团队不仅向病患、家人, 甚至是受雇看护者了解病患情况, 还会与病患的其他主治医生, 甚至包括不属于同家医院的国内外医护人员沟通,以获得病人最全面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整个医疗团队会随着病人情况和时局变化,随时做出评估与诊断,同时不断调整改进干预方案。这整个过程会从病人在医院的治疗,一直持续到病人出院后的康复,直至病人恢复日常生活
并与社会接轨。
由此可见,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全人照护,有赖于全体医护人员对于这一理念的认识和认同,
各专业之间优势互补,更需要公众对全人照护的理解和支持,与医护团队保持互相尊重且积极良好的沟通。所有人通力协作,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全人
照护的方式和方法。